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标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www.16qiuxue.com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www.16qiuxue.com)〉
(学生活动)完成 "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 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 ›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 ›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教案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初一地理教案 推荐
- · 矿产资源1
- · 世界的人口问题1
-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 ·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 · 气暖和气温的分布1
- · 土地资源1
- · 东亚概述1
- · 澳大利亚教案设计
- · 居民和经济1
- · 日本2
- · 居民和经济
- · 南亚概述
-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 沙特阿拉伯
-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 · 南非 教案示例
- · 东亚概述
- ·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 · 大洲和大洋
-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 世界的人口问题
- ·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 · 巴基斯坦
- · 地理教案-印度
- ·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