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一路求学网 http://www.16qiuxue.com 阅览次数: 103次 12-28 20:07:03
标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www.16qiuxue.com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案例学习法”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指导的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对本区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地理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呈现的载体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师应力求达到课标中的“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达到所有课标要求,要有选择、有针对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历险记》)内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影片与教材的结合非常紧密,是教材内容的部分再现。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四、教学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 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
4 教学过程以“观看影片——讨论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议”这一思路进行。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并学会描述本区的整体特征。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2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了解本区的位置范围,总结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3运用地形图,描述本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了解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对本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5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
6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六、教学重点:
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七、学习方法:观看影片、读图分析、活动、讨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播放影片,并提出具体观看要求。
观看影片《Lost in Africa》
(《非洲历险记》)
利用电影生动有趣、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整体呈现非洲概况。
(第一课时)新课引入
问:1影片的主要内容?
2你印象最深、对你冲击最大的镜头有那些?
3用几个词语概括你印象中的非洲。
1简单回顾影片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谈对自己印象最深、冲击最大的镜头,并说明原因。
3用语言概括自己印象中的非洲。
1考察学生从影片中获取信息的质和量。
2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讲述:非洲由于人种、风俗、气候、地形类型及资源物产种类的不同,可以分成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两部分。
新课
一、 本区概况(由学生的描述引出)
1、提供图8.25(位置)、8.26(地形)
2、引导:注意几条特殊纬线
3、引导学生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位置→气候→景观
1读图8.25,用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本区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半球),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本区所处位置,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当地土着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种;主要的景观是什么,为什么?——黑人的故乡、沙漠、雨林、草原、野生动物。
位置→气候→景观)
3 读图8.26,了解本区地形地势特点,并口头描述。
4 绘制本区简图:要求标注出周围的水域名称、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马达加斯加岛。
5 了解“黑人”文化。完成P69“活动”2。
1重组和利用原有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学习方法迁移。
3绘制简图,一方面强化“位置范围”;一方面加强做图训练。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落实本节知识点
(第二课时)
二、 人口、粮食与环境(由影片中的沙漠景观引出)
1提供图6.12(非洲气候)
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2引导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征: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
3引导分析“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 读图6.12(非洲气候),了解非洲气候,小组合作,总结分布特征。完成P71“活动”1、2题,并结合影片说出草原气候的特点、常遇的自然灾害。
2 读图6.15,了解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并通过影片中部分情节,深刻理解非洲面临的人口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3思考:非洲应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出路在哪里?
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人地观。
3进行有效地知识迁移
三、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由学生思考的结果及影片中土着居民打劫外国游客引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案例学习法”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指导的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对本区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地理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呈现的载体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师应力求达到课标中的“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达到所有课标要求,要有选择、有针对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历险记》)内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影片与教材的结合非常紧密,是教材内容的部分再现。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四、教学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 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
4 教学过程以“观看影片——讨论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议”这一思路进行。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并学会描述本区的整体特征。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2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了解本区的位置范围,总结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3运用地形图,描述本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了解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对本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5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
6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六、教学重点:
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七、学习方法:观看影片、读图分析、活动、讨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播放影片,并提出具体观看要求。
观看影片《Lost in Africa》
(《非洲历险记》)
利用电影生动有趣、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整体呈现非洲概况。
(第一课时)新课引入
问:1影片的主要内容?
2你印象最深、对你冲击最大的镜头有那些?
3用几个词语概括你印象中的非洲。
1简单回顾影片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谈对自己印象最深、冲击最大的镜头,并说明原因。
3用语言概括自己印象中的非洲。
1考察学生从影片中获取信息的质和量。
2加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讲述:非洲由于人种、风俗、气候、地形类型及资源物产种类的不同,可以分成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两部分。
新课
一、 本区概况(由学生的描述引出)
1、提供图8.25(位置)、8.26(地形)
2、引导:注意几条特殊纬线
3、引导学生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位置→气候→景观
1读图8.25,用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本区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半球),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本区所处位置,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观存在的原因(当地土着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种;主要的景观是什么,为什么?——黑人的故乡、沙漠、雨林、草原、野生动物。
位置→气候→景观)
3 读图8.26,了解本区地形地势特点,并口头描述。
4 绘制本区简图:要求标注出周围的水域名称、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马达加斯加岛。
5 了解“黑人”文化。完成P69“活动”2。
1重组和利用原有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学习方法迁移。
3绘制简图,一方面强化“位置范围”;一方面加强做图训练。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落实本节知识点
(第二课时)
二、 人口、粮食与环境(由影片中的沙漠景观引出)
1提供图6.12(非洲气候)
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2引导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征: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
3引导分析“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1 读图6.12(非洲气候),了解非洲气候,小组合作,总结分布特征。完成P71“活动”1、2题,并结合影片说出草原气候的特点、常遇的自然灾害。
2 读图6.15,了解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并通过影片中部分情节,深刻理解非洲面临的人口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3思考:非洲应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出路在哪里?
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人地观。
3进行有效地知识迁移
三、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由学生思考的结果及影片中土着居民打劫外国游客引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 ·上一篇:称赞
- ·下一篇:(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 tag: 教学 撒哈拉 非洲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教案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初一地理教案 推荐
- · 矿产资源1
- · 世界的人口问题1
-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 ·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 · 气暖和气温的分布1
- · 土地资源1
- · 东亚概述1
- · 澳大利亚教案设计
- · 居民和经济1
- · 日本2
- · 居民和经济
- · 南亚概述
-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 沙特阿拉伯
-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 · 南非 教案示例
- · 东亚概述
- ·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 · 大洲和大洋
-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 世界的人口问题
- ·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 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
- · 巴基斯坦
- · 地理教案-印度
- ·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