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
一路求学网 http://www.16qiuxue.com 阅览次数: 791次 12-28 20:02:22
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九年级下语文教案,http://www.16qiuxue.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
9、 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
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10、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9、 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
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10、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 ·上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创造学思想录)
- ·下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随机事件 说课稿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
- › 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
- › 英语教案-人教版九义教材英语第三册第5课教案
- tag: 教师 中心 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谈生命)教学设计(四)
- · (枣儿)教学设计2
- ·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指导
- · 九(下)语文第一单元备课指导
- · (变色龙)教学方案
- · (变脸)教学设计2
- · (音乐学习)教学设计3
-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三)
- ·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3
- · (诗经)教案设计3
- ·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会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教师中心稿)
- ·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 · (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
- · 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一)
-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三)
-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 · 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
- · (理想)教案设计
- ·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