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路求学网 http://www.16qiuxue.com 阅览次数: 220次 12-28 20:07:03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范文,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http://www.16qiuxue.com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一)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灯谜:爆竹
【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声势煊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后二句则暗示贾元春的受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贾家的荣华富贵顷刻土崩瓦解。A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概念——咏物诗
?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 2、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四、诗作解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1、诗人简介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着作作郎。长于歌诗,性好诙谐。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风波》)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3、内容解读
*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积:指时间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这两句说,古蜀国国君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冤魂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对此传说提出质疑,又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多,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个呢?
写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黑暗现时的不满。
4、主旨分析: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 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
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 解读: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 主旨:《葡萄》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希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不少读书人的终身追求。唐代引荐风气很浓。意在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仕途困顿,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曙共勉。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3、 表现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