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计教程 | 设计素材 | 教程 | ppt素材 | 试题课件 | 文书写作 | 常识 | 学习方法 | 作文辅导 | 自考 | 计算机 | 公务员 | 名言好词
订阅
首页
学习方法 教案大全 说课稿 课件中心 试卷中心 作文大全 高考 中考 诗词 幼教 考研 中职 教师 英语
热门: 教学计划总结 快速阅读 学习计划 右脑开发 广告设计 设计素材 公文 评语 书信 写作素材 自考 计算机考试 中职试题 中职课件 电脑 语录名言 幼儿园教案
当前位置:一路求学网学习网教师资料学校制度方案市农村小学数学备课常规(试行)

市农村小学数学备课常规(试行)

一路求学网 http://www.16qiuxue.com  阅览次数: 915次 12-28 20:02:30 

标签:学校食堂管理制度范文,学校安全管理制度,http://www.16qiuxue.com 市农村小学数学备课常规(试行),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二)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 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揭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如果再加10桶呢?”“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师: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    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   )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   )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   )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八)单位换算 3吨=(     )千克 1吨-6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三、巩固     (一)单位换算 8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3吨500千克=(    )千克  1吨-100千克=( )千克      4500千克-4吨=(    )千克     (二)将上课伊始中汇报的材料全部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比较一下两次的数据,你想说什么?(小结:数据较大时,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 (三)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看了日记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四)机动题 有9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载重量是3吨的大货车的运费是350元,租一辆载重量是1吨的小货车的运费是200元。你准备怎么租车,为什么? 1、学生独立设计; 2、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比较好的方案,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好在全班交流时说哪几句话。 3、全班交流; 4、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曾记得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曾说过:“要引导着孩子们往前走,首先得知道孩子们现在在哪里。” 所以,在此环节,我努力通过此问题来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都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质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在本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等学习方法去感悟1吨有多重,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新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这种表现自主探索的需求,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环节中我设置了3道题,其中第一题是为后进生准备的,第二题是为中等生准备的,而第三题是为优秀生准备的。如此,通过算一算(举例)的方式具体感受“1吨”。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国内外历来的课程都把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尤其是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目标,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因此,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此环节中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市农村小学数学备课常规(试行)
《市农村小学数学备课常规(试行)》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设计 | 设计素材 | 教程大全 | ppt素材 | 中职教育 | 范文大全 | 常识大全 | 学习方法 | 作文大全
一路求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http://www.16qiu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